低分子肝素作为临床常用的抗凝药物,其皮下注射效果与操作规范性密切相关。不恰当的注射手法可能导致皮下出血、硬结、疼痛等并发症,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甚至抗凝疗效。本文系统梳理了注射部位选择、推注技巧、渗液处理等关键环节的注意事项,帮助医护人员和长期使用低分子肝素的患者规避常见操作误区,为提升注射安全性与患者舒适度提供科学参照。
注意事项
皮下注射部位主要为腹壁
腹壁是国内外公认的皮下注射首选部位——腹部区域皮下组织层较厚,可降低药液外渗风险;所含神经纤维较少,痛感相对较轻;注射面积大、药物吸收快、不受运动影响;易被患者接受,便于操作。儿童患者因腹部区域皮下组织层较薄,注射部位最好选择臀部或大腿。
注射体位腹壁注射一临床常见体位为平卧位、坐位、屈膝仰卧位。平卧位时,双腿呈伸直状态,因此腹肌紧张,腹壁皮肤张力大,皮肤皱褶不易提捏或捏起较薄;坐位时,针尖不易固定、药物积聚不易扩散,易导致局部疼痛和皮下出血。体位选择应确保注射局部皮肤松弛,易于捏起形成皱裙,使药液直接注入皮下组织内,最大限度减轻疼痛和皮下出血。腹壁注射时,患者宜取屈膝仰卧位,嘱患者放松腹部。
注射部位轮换
有规律地轮换注射部位,避免在同一部位重复注射,2次注射点间距2cm以上,可以明显降低注射局部药液浓度过高引起的出血及注射部位疼痛等不适症状。非妊娠期成年患者需长期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时,推荐注射前使用腹壁定位卡定位。
注射前是否排气抗凝剂注射前排气易致针尖药液残留,由于其特有的药理作用,有诱发并加重注射部位皮下出血可能。目前,临床上常用抗凝剂多为预灌式注射剂型,在针筒内预留0.1mL空气,可在注射完毕刚好填充于注射器乳头和针梗内,使得针筒和针梗内无药液残留,既保证剂量准确,又避免针尖上附着药液对局部皮肤的刺激,减少局部瘀斑、硬结发生。推荐采用预灌式抗凝针剂,该针剂注射前 不排气,针尖朝下,将针筒内空气轻弹至药液上方。
注射速度与拔针
延长皮下注射持续时间可促进药物吸收,减少皮下出血和皮下硬结的发生,但注射速度过慢则增加护理工作量,同时也增加患者的疼痛和焦虑。国内现有文献及相关meta分析建议,注射过程中采用推注时间为10s,然后停留10s的方法,可明显减少注射部位皮下出血发生率和出血面积。持续匀速注射10s,注射后停留10s,再快速拔针。
渗(漏)液
渗(漏)液的原因①针尖漏液:预灌式注射剂不排气较少会发生针尖滴液,排气易导致注射前针尖药液残留和滴漏;②皮肤渗液:药液自穿刺处针眼溢出于皮肤表面,与针尖刺入注射部位过浅、注射后针头停留时间过短、注射部位皮下组织疏松、局部按摩有关,其中针头停留时间过短是主要原因。
处理对策①预灌式注射剂注射前不排气,推注前确保空气完全在药液上方,药液推注完毕将0.1mL空气推入注射器乳头以排出残余药液,针头停留10s后快速拔出;②拔针后如发现皮肤渗液,则需适当压迫,压迫力度以皮肤下陷1cm为宜,以穿刺点为中心,垂直向下按压3—5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