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昼短夜长,昼夜温差逐渐加大,随着气温下降,人的阳气开始收敛,新陈代谢减缓,血液循环易受影响,血管遇冷收缩,甚至痉挛,血压升高,高血压、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疾病随之产生,还易出现失眠、头晕、心慌、胸闷等全身不适。中医理论认为,秋季主“收”,与肺相应,而心作为“君主之官”,其火性易被肺金所制约。若调养失宜,可导致心血瘀阻,进而诱发或加剧心脏病。秋季护心养心尤为关键,需通过综合调养以有效预防“心病”的发生。
一、顺应秋息,充足安眠养心脏
人在睡眠时,活动降至最低,各器官活动减缓,能量消耗减少,身体机能在夜晚得到恢复调整。中医强调,秋季养生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即天黑即眠,鸡鸣即起,顺应阳气收敛、阴气上升的规律。早卧有助于阳气内敛,而早起可使心肺之气舒展,避免收敛过度,维持身体阴阳平衡。
二、温差防护,防寒保暖避心病
秋季作为夏冬之间的过渡,天气多变,温差较大,随身携带外套是个明智之举,以便随时应对气温变化。
针对“春捂秋冻”的观念,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谨慎对待。寒冷可能引起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影响心脏供血,导致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甚至威胁生命。因此,不宜盲目追求“秋冻”,特别是老年群体,应根据气温变化和自身感受,灵活调整衣物,保持身体温暖。
三、温润饮食,滋养身体强心脏
秋季天气干燥,人体津液不足,容易出现口干、咽干、咳嗽、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秋季饮食调养,应侧重温润滋补,旨在滋养身心,强化心脏功能。可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食物的摄入,如鱼类、瘦肉、豆制品、新鲜蔬果等,避免过量的辛辣、油腻及生冷食物,以防损伤脾胃,间接影响心脏健康。
日常饮食中,可少量多次饮水,适量食用梨、柚子等具有润燥功效的水果,以预防秋燥带来的不适。此外,结合中医食疗理念,可选用蜂蜜、甘蔗、莲藕、马蹄、百合、山药具有养阴润燥、养心安神、健脾益胃的食材,调节身体机能,养护心脏。
四、和缓运动,促进循环健体魄
秋高气爽,正是进行户外运动的好时节。可进行慢跑、骑车、登山、太极拳等活动,既能调养肺气,改善呼吸功能,又能增强身体免疫力,提高对寒冷刺激的抵抗力。中医理论认为“心主血脉”,适量运动能促进心脏跳动,为全身提供充足血液,但需注意的是,运动时避免出汗过多,以防阳气外泄,阴液损耗。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更应注重运动的安全性,避免剧烈运动带来的风险。
五、舒缓心情,调节压力护心脏
秋季抑郁、焦虑等悲观情绪多发,精神调养尤为重要。中医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即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让身体内的真气自然运行,从而达到养心安神的效果。
人们应顺应秋季特点,以“收”为要,追求心神宁静,减少肃杀之气对身体的负面影响,可选择阅读、书法、绘画、音乐等宁心安神的文体活动来改善心情,或赏花品茗,或湖边垂钓,或登高望远,皆可开阔心胸,排遣情思,转移焦虑情绪。
六、中医养心,安神定志守健康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强调情志波动对心脏的直接影响。中医传统疗法针灸、推拿、拔罐等,可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缓解身心压力与疲惫,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舒缓紧张情绪,还能促进身体机能的平衡与恢复;配合滋养心脏、安神定志的酸枣仁、远志、合欢皮、茯神等中药,针药结合,更可守护健康。
秋季护心至关重要。通过顺应秋息、温差防护、温润饮食、和缓运动、舒缓心情、中医调养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心病”的发生,守护心脏健康,享受秋高气爽的美好时光。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宣传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