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逐渐好转,各地中小学陆续复课。但是,有一类传染性极强的疾病,正在威胁孩子们的身体健康,需要引起广大家长的注意─它就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每年4-7月是高发期。该病目前仍无特异性治疗手段,最有效的应对措施就是做好预防。
症状为患儿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而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 特征。


手足口病是如何传播的
01粪口传播
病毒在感染者的粪便中存活时间较长,可直接或间接污染水、食物等,通过食用被污染的水和食物造成感染。
02接触传播
通过接触被患者粪便、疱疹液、唾液、鼻涕等污染的物品(玩具、毛巾、衣服等)而发生感染。
03呼吸道传播
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将病毒散播到空气中,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儿和隐性感染者是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染源,且隐性感染率较高。手足口病肠道病毒侵人人体后复制进入血液,可进一步播散到多个组织和器官,从而导致相应的临床表现。
区别手足口病引发的皮疹
记住“三个四“:
① 病毒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
②“四不像”: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
③“四不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
然而,手足口病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可怕,绝大部分孩子可以在一周内自愈,不会留下后遗症,当然也不能轻视。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对本病的预防,主要采取如下防范措施:
01加强对手足口病的认识
因为此病病程初期临床表现类似感冒症状,如发热、咽痛等。而口腔溃疡往往会误诊为单纯性的口腔炎。因此,家长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如果发现宝宝发热、起皮疹或口腔溃疡的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早期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02就地隔离避免接触
发现有手足口征象的孩子,不要再送托儿所、幼儿园;在家隔离治疗也要同其他孩子分开食宿,用具、玩具应分开;直到病愈后才可回校,以免传染其它儿童。
03把住病从口入关
防止粪便、口鼻分泌物污染水和食物,彻底处理好孩子的粪尿排泄物,织物尿布要洗净消毒再用,孩子的奶瓶、食具也要经常消毒,不让孩子随便吃不可靠的食品饮料。
04养成卫生习惯
教育宝宝自幼养成卫生习惯,改掉吮手指的不良习惯,远离垃圾及不清洁环境;养成游戏后、饭前、便后一定彻底洗手的习惯。
05强化环境卫生
对幼托机构的环境及玩具、公共游泳池等必须严格消毒,最好通过卫生防疫部门来指导处理。注意粪便无害化处理,绝不允许污染用水。平常要多注意孩子的饮食卫生,饭前饭后要洗手,平时屋内用薰醋的方法消毒。
预防手足口病,我们送给您十八字口诀:“打疫苗莫轻视,勤洗手多通风,吃熟食勤锻炼。”
“打疫苗”我们建议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防控由EV71病毒引起的儿童手足口病,特别是减少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的发生。
“莫轻视”是因为手足口病的致病病毒种类比较多,得过一次手足口病,并不代表就不会得第二次。因此即使感染过手足口病的患儿,还是要做好预防措施。
“勤洗手”,家长要督促孩子勤洗手,特别是外出玩耍回家后,应先洗手再进食。家长在接触宝宝或替宝宝换尿片、洗屁屁的前后也要注意洗手。
“多通风”,家里要多通风透气,在手足口病的流行季节,家长要少带孩子去商场、超市、室内娱乐场、麻将室等人多密集、通风有限的场所,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
“吃熟食”,教育孩子不要吃未经清洗的瓜果或者来源不明不安全的食物,避免病从口入。
“勤锻炼”,定期锻炼可以帮助心脏、血管的血液循环更有效地运转,增强体质,更有效的对抗病毒。
